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江门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实现美丽蝶变 中国侨都内外兼修塑形铸魂

南方日报 2021年01月24日

  蓝天碧水,云道相连,周末的江门儿童公园欢声笑语。这座全省最大的原创无动力儿童公园,已成为江门城市质变的生动注脚。

  城市面貌和形象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三年前,着眼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实现“珠江西岸新的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江海门户”定位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江门启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要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市建设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努力建成有特色、高品质的大湾区城市。”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说。

  三年来,江门坚持全市“一盘棋”理念,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实施八大行动,推进建设项目超760项,实现了城市形象跨越式提升,展现出“路畅、街净、灯亮、水清、景美”的城市新面貌,提升了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按照计划,江门将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实施“幸福宜居、畅行交通、强基城市、山水景城、魅力侨都、精细管治”六大计划,增强“一核一带一区”战略链接功能,深化“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奋力把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颜值更靓,家园换上新装

  70岁的周忠东是位“老江门”,退休后有了新爱好:用镜头记录城市变化。“城市变绿了,道路更宽了,大街小巷换新颜。”看着城市一天天变好,他很自豪:“环境好,生活惬意,更幸福了。”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三年前的美城之举。2018年,为涵养城市文明、优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江门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力争在3年内使城市面貌、品质迈上新台阶。

  如今,走在五邑大地,品质提升建设成果丰硕,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因地制宜,城心轴线重塑形象之美。

  以精品示范工程为抓手,江门打造城市中央活动区、城央绿廊、中心园林区三大城心轴线,推进公共服务功能与景观“双升级”,实现城市更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突破。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60多岁的蒋琼欢感受颇深。她居住的育德社区得益于中央活动区提质升级,以院士路为轴,道路景观、慢行步道、街角绿地、停车场“改头换面”,衣食住行、文化休闲皆在15分钟内“一网打尽”。

  一河之隔的江海,先后建设西江外滩湿地公园、城市阳台、儿童公园,完成釜山公园升级改造等。城央绿廊将这些沿岸节点“串珠成链”,成为一条长约20公里的城市河滨休闲景观带。

  亲近自然,公园绿地留住生态之美。

  寸土寸金的老城区被“活用”起来。49处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点缀在街角,绿化景观错落有致,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频现鸟语花香树影婆娑。

  “傍晚散步放松,呼吸绿植气息,好惬意”,置身都市喧嚣,市民杨晓慧却能在“家门口”的萃锦园口袋公园静享一方闲适的小天地。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李荣彬有感而发:“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但城市品质主要是从细处‘见真章’。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最能体现城市的温度和吸引力。”

  文脉传承,乡愁融入古邑

  傍晚,启明里华灯初上,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耄耋老人李同护说:“眼前这番热闹光景宛如时光倒流。”

  这是江门早期的华侨聚居点,也是江门城市的起源地,房屋建筑中西合璧,极富侨乡特色。然而,百年光阴荏苒,繁华不再,启明里甚至一度成了危旧房的代表。

  流水不腐,保护与活化刻不容缓。2019年,启明里城市更新及活化项目正式启动,秉承“民生为先、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留住乡愁”的理念,注重修缮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城市文脉。

  启明里食饭公司是利用一幢老侨屋改造的怀旧餐厅。在这里,青砖墙身、印花地板、木楼梯都是原来的风格,“这些旧元素是老房子的灵魂,值得好好保留,门口两块青石板也被我捡回来,一刀一刀刻上‘启’‘明’二字作为摆件,放在了大厅。”该公司负责人钟均亮介绍。

  山海相逢,千年侨都,江门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成为涵养城市文明的“宝库”,亦是这座城市鲜明的底色。

  针对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江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挖掘、运用侨乡资源和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设施建设,将文化因子注入到城市更新,让城市内涵更加丰富。

  保护历史遗存,记住古邑乡愁,作为全市城市更新三大城心轴线之一的新会中心园林区令人眼前一亮。

  循着新会老城区中轴线往东,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会学宫启动保护工程,修复石雕图案,重建文溪石栏杆,旧麻石铺设的门前广场高度还原。

  往西,历经90余载风雨的新会书院完成修缮,飞檐翘角、三路三进、陶瓷脊饰,一如从前。“还院于民、还院于文,新会又多了一个历史文化景观。”江门市文物研究专家赵茂松为此点赞。

  活化侨乡记忆,历史融入城市,文脉在城市建设中传承。

  列车繁忙,穿过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这里的“生命之树、小鸟天堂”、葵树、碉楼等造型,处处凸显侨乡文化元素。江门站及市政配套工程总体设计负责人胡骏说:“这棵树既象征着侨乡人民漂洋过海、艰苦奋斗,也饱含华侨落叶归根、回报家乡的深意,让建筑更具文化韵味。”

  以人为本,城市更显“温度”

  新会区北门社区一带的房子楼龄超过30年,楼房残旧、楼道阴暗。去年,北门社区以北园新村为试点,对35个小区进行改造升级,沥青路、停车位、口袋公园,一应俱全,“让居民在老小区里也能体验到新房般的环境和便利。”社区副书记谭国仔说。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三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贴近民生需求,主攻薄弱环节,建设人民满意的‘内外兼修’高品质城市。”江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晓雄说。

  公共服务是决定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江门着眼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系统谋划公共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努力让让老百姓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品质提升,圆了更多市民的“安居梦”。

  去年,老旧小区改造列入江门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全年共计推进5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超4万户,现已有3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当年5月,江门被列入全省四个城镇老旧小区试点城市之一,“江门经验”获全省推广。

  品质提升,畅通了市民的“出行路”。

  如今,港口路、龙湾路、冈州大道等27条江门城市重要交通主干道已完成“白改黑”,实现“全要素”改造;中心城区多个公共停车场建成,累计新增公共停车位超过1万个。

  “‘花小钱办大事’,是江门城市更新项目的特点,投资虽不大,收获感却很强。”省住建厅节能处处长杨宇评价道。

  品质提升,疏通了市民的“烦心事”。

  一批省级名校“扎堆”落户。在“三二一”工程带动下,新学校拔地而起,5年间新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侨乡孩子在本地就能“好上学、上好学”。

  一批医疗设施项目建成启用。江门市口腔医院新院成五邑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口腔专科医院,开平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可满足年住院人数1.3万,缓解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城市更新不仅能满足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产业集聚,让人才安居乐业。”从深圳到江门创业5年的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志强对于江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有感触。

  内外兼修,塑形铸魂,共建共享,千年侨都追梦不止,加快迈向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品质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