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八旬老专家讲述江门铁桥“身世” 80年代造价200多万元

江门台 2020年11月26日

      最近,“江门铁桥将于明年拆除”这一消息,让很多老江门人来了一波“回忆杀”。1983年,江门市委市政府为方便江门河两岸群众出行,决定斥资200多万元修建一座横跨江门河的人行天桥。同年12月,该桥开始施工,并被命名为“江门铁桥”。当年修建铁桥有着怎样的考量?当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经过几天的辗转联系,近日,记者终于联系上了1983年时任江门市建桥办公室副主任的关耀松。今年刚好80岁的他,历经了江门铁桥从规划、建造到竣工的全过程。在关耀松看来,江门铁桥的修建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天时、地利、人和,让江门铁桥由蓝图变成了现实。“1983年,江门成立地级市,为了加快发展,市政府提出将铁桥建起来。当时市领导很重视,而且江门正在搞交通项目大会战,1974年开始建蓬江大桥,修港口路、西江水厂,接着兴建江门铁桥,群众很支持、很高兴。”

老江门人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连接江门河两岸的桥梁仅有蓬江大桥,江门铁桥的选址之所以定在堤中路,除了因为可以让常安路、仓后路、莲平路与江门河对岸的江南路对接外,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考量。

关耀松说:“因为江门铁桥距离蓬江大桥1.1公里,距离比较合适,而且选址在南岸的居民、工厂上下班的市民比较多,人流比较集中,原先这里也是一个轮渡点,所以选这里比较合适。”

江门当时是省内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工商业基础雄厚,可能有不少人以为,江门铁桥肯定是由本地国企设计建造的,但随着关耀松的娓娓道来,江门铁桥的“身世”也慢慢被揭开了。“铁桥土建部分包括两岸桥墩、打桩、楼梯,是由开平第二工程公司施工,桥梁本身的设计是由原铁道部大桥局的设计处设计的,当时设计都是用手摇计算机计算。钢梁是由山海关桥梁厂加工的,分成14段加工,加工好之后,用火车运到广州,再用汽车接运到江门。”

钢梁运抵江门后,施工人员又是怎样吊装到桥墩上的?铁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呢?

一份出具于1984年9月23日的《江门市人行铁桥工程验收报告》显示:该桥跨度68米,净宽5米,通航净高9.5米,通航净宽不少于24米,铁桥设计刚柔结合,钢梁焊缝达到一级标准,全桥结构新颖,符合设计要求,同意验收。

关耀松介绍说:“江门铁桥当时是国内跨度最大的城市跨河人行钢桥,采用横向焊缝,焊接是采用钢衬垫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新工艺,在国内钢桥安装过程中也是新采用的新工艺,被原铁道部评为优秀设计。” 

在吊装过程中,施工方是怎样进行作业的呢?关耀松回忆,吊装作业难度有点大。“当时在河南岸拼装,由原铁道部大桥局第三工程处第一施工队拼装,拼装好后用两艘400吨的铁驳船,拉到桥址那里,再用起重架提升上去,最后放到桥墩上就位。”

关耀松回忆,施工期间要半封航与全封航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航道繁忙的问题,从拼装到吊装完成用了22天,所幸当时天气晴好,未延误工期。1984年10月,江门铁桥竣工投入使用,关耀松回忆说,当时现场很热闹。“江门铁桥剪彩的时候,两岸围观的群众非常多,一些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老人,都上了桥走走看看,场面非常热闹,还燃放了鞭炮庆祝。” 

江门铁桥历经36载,为方便市民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与之相伴的胜利大桥早已通车,江门铁桥也因功能重叠和危桥等原因计划明年拆除。

关耀松表示:“江门铁桥我有份参与建设,觉得非常荣幸,也很自豪。现在使用了30多年后需拆除,虽然觉得有些可惜,很不舍得,但我很赞同保留铁桥部分构件及建筑物,继续传承江门铁桥的记忆元素。

(江门台记者李勇 )